《纳兰词全译:清初第一词的最完整译注》清朝最好的纳兰词,迄今最完整的译注本。 《纳兰词全译:清初第一词的最完整译注》是“苏缨古典集”系列的第三本书 ,浊世佳公子纳兰容若词卷的执卷望月,比诗词更诗意的词情浪漫 ,经典译注,唯美解读,辞藻清丽,格调高洁。 纳兰性德主要成就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后多称《纳兰词》,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本书收录了纳兰的梦江南、减字木兰花、蝶恋花、菩萨蛮、山花子、浪淘沙等作品,详解详注,供读者欣赏。
《西风・古道・斜阳》的详细内容________“梅兰芳的《玉堂春》!”她念着,“最好最好了!”“晤。”春如坐在她对面,一手支在高桌上,托着下颔,眼皮垂着,一副喜欢理不睬的样子。“要说唱《玉堂春》,四台甫旦谁也唱但是梅兰芳。他可以把玉堂春的苦衷都唱出来。让人一听那声响,就晓得玉堂春有 多俊,又有多苦!”我不懂戏,所以没有答复。春如是成心不睬她。她抽出一张唱片,放在留声机上,开端去摇着留声机外面的把手,上弦。“我最喜好听她唱‘在洪洞,住了一年整’那段。”春如托着下颔,眼皮向下垂着。一副不屑的样子。小七自愿顾唱片开动,那胡琴的声响和那老生的道白就开端了。小七很神往地听起来。她站在那边,挺拔的胸脯跟着她的 呼吸崎岖,她的手悄悄地在腿上打着拍子,脸上的酒窝一漩一漩的,她在小声地跟着唱。春如不断没有抬起眼皮。而我却不断没有把目光分开小七的脸。她一点也不像我想象中的小七。我想象中的小七似乎应该是浓装艳裹扭怩做作的。而她脸上没有一点脂粉,头发没有烫过。措辞的声响是低沙的,她的举止是自得其乐,目中无人的。只要一点,像我想象中的小七——那就是她的饱满。但是,这饱满却比我想象的要来得天然。仿佛她不在乎本人是不是这么饱满。所以她的花绸小褂子才那么宽广大大,她的饱满才那么带着不主自立的抖颤。____
《采桑子》的详细内容____ 这是一部讲述满族贵胄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民国以还,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痴迷一生,次子因萧墙之祸无奈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败落,一群子弟的飘零,展现出中国近百年间的时代风云、人世沧桑与文化嬗变,令人掩卷三叹。“采桑子”,本为词牌,此书名借用之。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曾被梁启超先生赞为“时代哀音”,称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书亦然。写没落而不颓放,叹沧桑终能释怀,娓娓道来,不瘟不躁,从容舒展中饱溢书卷翰墨之气,实有大家遗风。其“京味儿”,较之一般京味小说更为浓郁、醇厚,是从生活深层涌流出来的上层老北京的情趣与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
简介:朗诵家 姚锡娟,女,1941年8月出生,上海市人。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曾在广州市羊城话剧团当演员。几十年来为数十部国外影视片配音。较有影响的有: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的小鹿纯子,电视连续剧《海蒂》中的女主角海蒂和西斯曼夫人;日本电视连续剧《血凝》中的女主角大岛幸子。曾荣获中国话剧金狮奖;荣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女配音演员奖;荣获第三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音演员。此外还为《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配音,执导了译制片《李尔王》等。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广东话剧院艺术指导、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
《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收录的"醒思录"均摘自李小龙与记者、朋友、同事之间的谈话采访与通信。其中有一些是李小龙已经要求打印出来的--或许觉得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另外一些是草草记下的,以免在他的头脑中一闪即逝。还有一些是他阅读时批注在书页空白处的。"醒思录"就这样成为他思想的结晶,他也由此被视为一名特殊的作家或哲学家。李小龙的私人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不同主张的伟大哲学家与不同文化的圣贤名人的著作,这使他能够广泛地了解各类人--而不仅限于他所认识的身边人--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快乐与痛苦的。对于像李小龙这样的人来说,这些不同的观点仅仅是一种工具,他们希望去体验各种思想,让自己的头脑更加清晰,而不是在生命变得盲目与不明确之后获得某些结论。李小龙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武断的结论仅仅是一个点,思想的远航将会在此停留。李小龙以格言警句作为他惯常的教学形式和写作方法,《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延续了这一风格。一个人最终能够从李小龙那里获得何种启迪,与他对李小龙的关注的持续程度直接相关。李小龙总是选择与单独的个人进行交流,而且,他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的个人感受,而不是作为武断的教条或为反驳某人的论点而写。李小龙深谙哲学中"多与少"之要义,因此,他的文章--尤其是他的格言--非常优美地胜过那些传统哲学沉闷复杂的著作,给那些习惯于纯粹哲学与认识论之枯燥文风的人们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这些格言的目的在于唤醒心灵并付诸实践,而并非抽象的理论--尽管抽象的理论也许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