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2》共有十章,探讨的内容从“寂静与宁静”、“超越头脑的思考”,直到“小我与痛苦的终结”。在书中,作者将自己新近心灵成长历程整合并深化,以古典箴言式的简洁话语,新颖而独特的书写方式传达出来,与读者一同解析现今人们痛苦的根源,指导他们从根本上消除痛苦,回归宁静祥和,获得恒久的幸福与力量。[1] 作者向我们传达出这个时代对于灵性需求的真理:宁静与平和是你我共同拥有的力量,只有发现内心的宁静才能找回每时每刻的自己,改变当下。 目录 张德芬 推荐序 引 言 第 1 章 寂静与宁静——定能生慧的秘密 智慧是什么?怎样才能找到它?定能生慧,只要保持宁静,去看、去听,无需他法,就能觅得智慧。静下心来,细细地观察,静静地聆听,激发你内在的智慧,让宁静引导你的言行! 第 2 章 超越头脑的思考——冲破固有思维的牢笼 大多数人一辈子禁锢在自己的思维牢笼里,他们从未超越那受制于过去的、狭隘的、源于大脑的自我感觉。 第 3 章 小我之我——你为什么不满足? 小我总是忙于寻找,只要你活在小我之中,你会不断将当下的时刻贬低成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你只是在为未来而活,但当你达到目的后,你却依然无法得到满足,至少不会得到长久的满足。 第 4 章 当下——汲取当下的力量 当你的注意力指向当下,你会清醒,好像从梦中醒来,从思想的梦境中醒来,从过去之梦与未来之梦中醒来。多么清晰,多么简单,再也不用为问题所困扰,因为你只活在当下。 第 5 章 真实的你——全然临在于当下 你无法在过去或是未来觅得自己,唯一可以找到自己的时刻就是当下。 第 6 章 接受与屈服——从“不”到“是”的内在转换 、 当你对生活的“实际情况”俯首称“是”时,当你依实际状况全然地接纳了此刻的一切,你将在心底感到真正的平静和深沉的喜悦。 第 7 章 在大自然中灵修——用宁静激发灵性 感知你的呼吸,并全神贯注于此,你便能够以最亲密、最强大的方式再一次接触大自然。它可以治愈你心灵的疾病并赋予你极大的力量。它带来了意识中的一次大转换,从思维的概念的世界到无制约意识的内心世界的转换。 第 8 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弃评判即可开悟 与人交往时,如果她的过去便是你的过去,她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她的意识水平也是你的意识水平,你便会和她一样地思考,一样地行动。当你意识到了这一点,你便学会了宽恕与同情,从而获得平和。 第 9 章 当死亡与永恒相遇——参透时间的幻象 古往今来,圣贤与墨客,早已关注人类如梦如幻的存在特质,那就是:看似如此稳固而真实的世界,分分秒秒却在飞逝着,随时都可能烟消云散。 第10章 小我与痛苦的终结 ——重获新生的力量 臣服你在此刻所感受到的或是经历到的,全部当成是自己选择的,这样你便可以终结痛苦,获得真正的自由,并将瞬间拥有强大的力量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辗转求道,以寻求灵魂的安宁。最终,在一位船夫点化下顿悟了天地万物圆融同一的真谛。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1922年在德国出版,直到1951年在亨利·米勒的再三说服下,才有出版商出版了该书的英译本,此后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形成黑塞热潮,据说那时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这部作品不仅是亨利·米勒的最爱,更是影响了各类毫不相关的音乐人,从60年代到00年代,从尼克·德雷克到电台司令,从深沉悲伤到摇滚妄想,《悉达多》是他们灵感的来源。
这是一本旅行散文,这其中有美丽的景色,有旅人的孤独,有美好的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这段旅行经历对作者来说,是如此地刻骨铭心,于是,当旅行结束时,他用笔写下了这本书。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勇气,才敢对爱,念念不忘?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决心,才能和爱,分开旅行?曾以为会跟她一起去丽江,看拉萨,却不想,丽江去过了,拉萨也到了,但从头至尾,我们也没有牵手旅行。世间事,总是这样,要充满遗憾,才能令命运尽兴。人生也总是需要一些或抵死缠绵或销魂旖旎的爱与恨交织,方成其味。也需要一些陌生远路来颠簸、浪行,方成其色。这本书,写给漫长旅途和圣城拉萨。写给,在路上的你。
国学经典是我们国家灿烂的文化,是一个人构建灵魂的精神家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于孩子来说,国学经典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陪孩子成长,我们在路上!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那是一片遥远的土地,候鸟的翅翼难以飞及。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热情的舞蹈呼唤友谊。那是一片深情的土地,刻写下一段相隔万里的记忆。长篇纪实文学《那时的援非·那时的我》为您再现一段跨越时空、铭刻真诚、世界民族团结的盛事,为您还原一串中国医疗队援非的传奇步履,为您讲述一根中国“银针”在非洲写下的传奇故事……《那时的援非 那时的我》是著名中医专家刘唤荣教授为中国援外医疗五十周年的献礼之作,一根银针把闪亮的扎伊尔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匈牙利总统的赞誉和非洲人民的深情厚意紧紧串连在一起。也把一种“医术无国界、医生有国籍”的大爱之境书写在中非友情备忘录的深处。请你收听长篇配乐纪实文学《那时的援非,那时的我》,作者——刘唤荣,演播制作:车咏君。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此外,本书还收录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忆语》。
仓央嘉措自青海湖神秘失踪,亦算得上是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所有的过去。倘若不是出于虚幻的想象,不是因为阿旺伦珠达吉的一本《秘传》,谁又知道仓央嘉措是否还存于人间,谁又知道他到底遁迹去了哪里?或是隐居在某个杳无人烟的山林荒野,又或是开始了一段漫无目的人生旅程。而这个名字,将永远存在于我们的梦境里,从此不离不弃。 多少追寻者,渴望与仓央嘉措人海相遇,渴望被他救赎。却不知道,离开布达拉宫他再也不是那个至高无上的活佛,落魄江湖,他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拯救,又如何去救赎你我。《秘传》里写出了仓央嘉措放逐民间,经历种种颠沛流离的遭遇,却也给他安排了无数匪夷所思的传奇。他的落魄成了上苍对他的考验,在这个艰辛的历程中,他始终不忘修炼佛法,不忘济世度人。 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全新的仓央嘉措,他早已脱胎换骨,似一朵莲,落尽最后的花瓣,寻到他最终的果。唯有尝尽人间烟火,才了解世情风霜,才知道众生需要什么,知道到底要怎么做,他们才能享有真正的幸福。飘摇于世间,仓央嘉措一路行走,一路停歇,一路拾捡,也一路失去。命运骤然地变迁,让他从起伏中渐渐地学会了平静,从而拥有了佛那样浩然的襟怀,拥有了佛的从容与淡定。 1715年,三十三岁的仓央嘉措再次秘密返回拉萨,他究竟放不下什么?这座城,已经没有了属于他的江山,没有了他心爱的姑娘,可他始终对这片土地念念不忘。而那个取代了他活佛地位而住在布达拉宫的人,与他没有半点的瓜葛。六世**伊喜嘉措这个陌生的名字,不过是拉藏汗寻找而来的傀儡,他们之间的角色,犹如当年第巴桑结嘉措和仓央嘉措。更可笑的是,伊喜嘉措既然是六世**,那么他就是五世**的转世灵童?与仓央嘉措相比,他才是一个莫名奇妙的假**。 再看一眼拉萨城,据说当年因他的离去,许多暗恋他的女子将房子涂成了黄色,如今那些房屋又被重新粉饰。没有谁会为一段无望的情感而痴痴地等待,没有谁会为一个不认识自己的人而怀想一生。六世**仓央嘉措,只不过是拉萨城的一个失踪的传奇,该忘的终究还是要忘。唯独他的情歌依旧似缭绕的烟火,在拉萨城的上空盘桓。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令人怀念,或许也就剩下那几首情诗了。 浪迹天涯近十年,仓央嘉措觉得自己已将世情看遍,亦觉疲惫不堪。他希望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停下脚步,静心坐禅,并且开始构建他理想的佛国,传扬精深的佛法,普度众生。行走的过程,确实给了仓央嘉措前所未有的历练。他深入红尘了悟菩提境界,懂得人生缘起缘灭不可强求。所以才会抛却情爱,再不提笔,写一首让自己心痛、让看客落泪的诗行。 直到有一天,仓央嘉措率拉萨木鹿寺十六位僧人,从拉萨经过青海抵达阿拉善旗时,他被这片辽阔而又宁静的土地深深吸引。人和人的邂逅在于缘分,人和风景的相遇也在于缘分,仓央嘉措第一次来到阿拉善,就明白自己与这里宿缘很深。这里山色秀美,草原辽阔,祥云萦绕,让他的心灵找到一种归宿的平静。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远离拉萨,西藏倾轧的势力争斗与这里无关。阿拉善政治稳定,民风淳朴,幅员辽阔,就像是一块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这片土地的最高统治者第二代王爷阿宝战功卓著,被康熙选为额驸,深得皇帝宠幸,更加可以确定这里比别处安宁。加之这些年,拉藏汗虽然战胜了第巴桑结嘉措,赶走了活佛仓央嘉措,但他另立的六世**伊喜嘉措从来不被西藏的信众肯定。失去人心的拉藏汗被各个部落联手对抗,他对阿拉善盟地区根本无暇顾及。所以,仓央嘉措在这里最为安全,不必有任何的担心和惧怕,他可以在这里安定下来,弘扬佛法,为众生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