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春秋时期 老子( 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作品记述了一个年轻人从青涩的公务员到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领导干部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喜欢舞文弄墨的中学老师.却因为一个“天上掉馅饼”式的意外机缘而成为市委书记秘书,从此开始了自己在仕途上的奋斗与挣扎。他为人正直而又机智聪敏,富有才华却不迂腐呆滞,勇于任事而又心思绵密,这使他在生活中拥有温暖的亲情、甜蜜的爱情,事业上得到了师友的携领,工作上则颇得领导赏识.一路“幸运”,不断获得成功。 它以积极的、正面的描写反映了“做官先做事,做事先做人”的为官理念,心态阳光、格调清新.因此成为对灰色官场文学的一种反驳。而其中的思维风格、行事方法与立身道理,则能给人带来诸多启示。
(佛光山人间卫视提供)《怎样活下去》是《人间万事 12 册典藏版》套书的第十册,本书内容以「生死观」作为分类准则,共为90篇文章,全书分为下列四卷,卷一、人生的站;卷二、怎样活下去;卷三、面对死亡;卷四、禅心。
本书是加措上师首部作品,也是他首度公开分享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本书完成之后,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的大力赞赏,还被谢娜等人列为必读书。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情感、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这是一部可以源源不断给人补充内在能量的书。不管你想成为怎样的人,面对世间何种烦恼,你都可以从加措活佛对人生的加持与开示中获得改变的力量,把自己变得更好。世间一切苦乐都只是一步之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加措活佛,雅江扎噶寺活佛。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同时担任菩提本愿会会长;康巴爱心利民协会秘书长。加措活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交流传播、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是慈爱基金的发起人。1980年9月9日出生于四川省甘孜州新龙县,13岁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剃度出家,成为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法王的弟子,开始在上师座前接受教法直至上师圆寂。十多年来,加措活佛奔波于藏地各大寺庙求法,安住修行,并于2005年进入北京民族大学学习,之后又在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系统学习宗教学理论。加措活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佛陀教法的传播,民族文化的复兴,以及贫困边远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少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节,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品德、哲学、历史、祭奠、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天文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慎,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少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发作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效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效果,力求做到正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