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德道经》-熊春锦《德道经》--序老子,春秋楚國人,姓李,名耳,留世五千言,名爲《老子》。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對他以後的諸子百家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公認的“百家之祖”。迄今爲止,《老子》的各種語言譯本就達二百六十多種。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譽爲“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産生過巨大的影響,而且正在越來越受到舉世瞩目。熊春錦先生,國學大家,家學淵源深厚,歷代承傳研習,可謂蓄勢已久。先生智慧過人,貫通古今,融哲學、道學、文學、醫學等於一身,著述頗豐。語意間常常禪機盡現,妙趣天成。先生驚人的才華,加上歷史的機遇,使得《老子·德道經》原文的重新勘定和其內涵的準確解析,有了從未有過的可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生在考證的過程中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語意深刻,頗合道奧,屬修真學之真本;加上帛書本身是當時貴族階層的作品,承傳嚴謹,又與乙本在排序上相同,字數上相當,說明其與老子原本差失不大。故此次校勘以帛書甲本爲藍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爲參照,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以大系統論爲指導;以《甲骨文》和《說文解字》爲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統,《爾雅》所代表的同義、近義詞歸類的語義學系統,及劉熙《釋名》所代表的語音追溯名源、語義的系統爲依據;以科學、嚴謹的考究態度,查證原貌,澄清流弊,盡力還老子本意。在此《老子·德道經》出版之際,願她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新的光芒!願國泰民安,社會和諧,處處盛開道德花!願《老子·德道經》傳遍全世界,世界早日大同!編者 二〇〇五年五月(欢迎关注公众号《一字堂开心派》微信号:yztkxp;QQ群——论易谈道开心派,号码:589733822)
如果您也喜欢这个专辑,喜欢我的声音,欢迎您打赏,一个专辑打赏一次即可。 2018年云道微课堂所有收入(包括线上课程课程门票)将捐赠给五位云南小姑娘作为学费资助, 2017年云道微课堂捐出806.41元,累积筹款超过千元。今年欢迎更多朋友和我一起来做公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救的力量,这个力量来自于清醒的自我。本书带给你清醒的活法。 想和云主播更多交流,可加云主播微信号。 云主播微信号:cloudytalker 云道微课堂公众号ID:
《心相篇》作者陈希夷,原名陈抟,是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一位道家隐士。《心相篇》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文字不长,总共一千三百零四字,一百一十七句,可是它把相学的纲要都给点出来了。总纲就是“心相篇”的头两句话以及末后两句话,所谓“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这是头两句,末尾两句,“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开头是提纲挈领,末后是总结,把整个相学的宗要给我们点出来。这不是宿命论,告诉我们人的相由心生,相由心转,存好心相就好,就是福相,如果心不善,念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已,就变成刻薄的相,薄福的相。 我们简单学习一遍,心里大概也就有一个善恶标准的准绳,也知道如何去修心,改造我们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
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的都是同一个东西——没有悲伤的幸福,本书正是教你去除“小我”的限制,发现你的“真我”,进入无限的喜悦状态的实操工具。
稻盛和夫的哲学 【日】稻盛和夫 著 吕美女 译 编辑手记——稻盛和夫的过冬术 2 编者按 3 稻盛和夫答王石、《IT经理世界》问 3 推荐一:从一种个人价值观到一种企业家精神 5 推荐二:人生的格局 7 推荐三:稻盛和夫的人生观 9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 11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一部分 与宇宙意志相和谐 14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一章 人类存在于生存的价值 14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二章 宇宙 15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三章 心智 17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四章 造物主 20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五章 欲望 22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六章 意识与灵魂 23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七章 科学 26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二部分 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27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八章 人类的本性 27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九章 自由 29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 31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一章 人生的目的 32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二章 命运与因果报应 34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三章 人生的考验 37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四章 苦恤与槽恨 39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三部分 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41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五章 逆境 41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六章 情与理 43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七章 勤劳 45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八章 宗教与死亡 47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九章 共生与竞争 50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十二章 知足之道 52 稻盛和夫的哲学 第二十一章 我走过的路 53 附 录 57 “敬天爱人”的由来与意义 57